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主要战略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不仅需要长期坚持,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才能实现,而且还要完成全球最高强度和最大幅度的碳排放强制减降,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两连跳,无疑将面临西方国家减碳过程中所不曾遭遇的巨大压力。



面对区域双碳实施这项复杂巨系统工程,各地区普遍面临巨大压力,由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对区域双碳规划做了细致化分析研究,并撰写了《区域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规划白皮书》,以下为报告内区域减排任务的部分内容摘选



区域碳减排重点任务


碳减排体系是以“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为指引,注重地区产业资源、要素禀赋差异,以政府引导、市场实施的方式,通过做优本地区现有能源、生产、生活存量的调结构、促转型实现碳减排。


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围绕“降能耗、提能效”的总路径,实施分级部署从供给、输送、需求三端发力,实现区域与跨区域衔接的能源结构转型;

生产低碳化则要考虑地区产业特征,以政产驱动、试点先行的方式谋划区域产业低碳发展。



(一)“分级部署、三端发力”的区域能源结构转型路径


1、统筹制定分级分类节能策略,降能耗与提能效并重


上下协同推动能源利用监测与管理。省市层面应健全能耗双控制度,差别化分解能耗双控目标,加快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提升重点行业用能效率。园区层面应积极部署绿色大脑相关应用,通过对企业用能进行精细分析和精准管理,挖掘潜在的能源节约空间和改造机会,进而实现节能降耗与提质增效。


城镇、农村地区分策略提升用能侧电气化水平。城市区域应加快提升工业、交通、建筑等能源需求侧的电气化水平,重点提高电锅炉电窑炉、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建筑用电设备等应用比例。农村地区应大力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重点推动电动农机具、电动喷淋设备农业电气化大棚、电采暖设备等推广应用。同时,重视农村地区电源和电网建设,确保电力可靠供应。


2、供给端: 以可再生能源替代为核心,发展绿色清洁能源


推动传统能源绿色化转型。控制煤电生产,调整煤电功能定位,科学设定煤电达峰目标。煤炭主产区应加快关停安全无保障、资源枯竭、长期亏损、环境污染重等类型煤矿,通过建设智能化矿井提升生产效率与安全性,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化发展。各省市应指导煤电厂优化本地煤电机组运行,关停淘汰中温中压及以下参数或未达到供电煤耗标准、超低排放标准的低效燃煤机组,推动能源清洁生产与火电厂节能改造,打造火电厂能耗分析与运行管理系统,动态调节机组运行


推动多元化绿色能源逐步替代。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给。水系发达、海拔落差较大地区可优先建设季以上调节能力水库电站。

沿海地区可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探索波浪能、潮流能与海上风电综合利用。

太阳能发达地区可建设“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分布式光伏电站。

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可推进一批“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一体化示范项目。

积极发挥天然气在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天然气富集地区可加快常规天然气、页岩气开发,增加天然气发电规模。

此外,各地可根据资源禀赋,开展调峰气电、抽水储能、氢能等调节性电源建设。


3.输送端: 以新能源并网为重点,搭建高效安全能源网络


加快打造全局感知、灵活调度的智能电网。

推动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提升配电网柔性开放接入能力、灵活控制能力和抗扰动能力,构建适应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网和多元负荷需要的智能配电网。

省级区域应重点强化供需预警预测,建设电力需求响应平台,打造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和智慧化服务系统,提升数据处理、资源调配、服务支撑能力。

具有能源产业优势、技术研发优势的区域可加强智能电网先进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

市、区县级区域应重点推动在电网的“发、输、变、配、用”各环节部署智能装置,实现信息全面采集、状态全息感知;加强电网工程与市政设施、城区管廊等统筹规划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电网。


加快推动灵活调节电源纳入能源网络。

加强配电网扩容改造,提升电网就地就近平衡能力。各省、市可建设一批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友好并网的先进电网技术试点示范项目,鼓励产业园区、社区建设自备电厂、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对多种分布式能源进行聚合、优化控制和管理,为电网提供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各地可逐步探索建设智能高效的调度运行体系,推动电力、热力、天然气等多种能源联合调度机制,促进协调运行。


优化油气输送管网建设。围绕主要产气区、消费区和薄弱区统筹优化管网布局。

省级区域加快省内天然气长输管道及区域天然气管网建设,积极融入“全国一张网”建设和运营,加强与国家级主干管网充分连通,构建供应稳定、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油气输配系统。

市级区域推动油气管道智能化建设,重点推进无人机、高点视频监控和伴行光缆等智能监测技术应用,全面提升在役管道智能化水平,高标准推进新建管道全数字化移交、全智能化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


加强能源安全保障与风险管控。

省级区域可搭建主要能源品种的监测预警系统,对能源供求变化、能源价格波动以及能源安全风险状况等进行预测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应对。

市级区域应强化电力安全与应急保障,完善“黑启动”方案,提高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处置和电力设施抵御地质灾害、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冲击的能力。

强化能源网络安全防护,推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急响应和恢复能力。


4.需求端: 创新能源利用模式,促进源网荷储供需灵敏响应


积极推进绿色微电网建设。

以城市级区域为集成,发挥微电网就地消纳分布式电源、集成优化供需资源作用,推动市内工业园区、社区、学校分布式光伏建设,构建独立微型电力系统,发展多元融合、供需互动、高效配置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促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微电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支持农村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就地消纳、余电上网。


基于地区用能特性灵活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

能源富集地区积极开展区域性储能示范区建设,促进大规模新能源外送消纳,带动新型储能的技术、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如加快推动青海省建设国家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推动山东、河北、山西、吉林、内蒙古、宁夏等重点区域因地制宜部署新型储能示范项目。

能源短缺地区,围绕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各类应用场景,遴选一批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如持续推动江苏、广东等地利用用户侧储能先发优势,开展用户侧分散式储能设施试点示范建设。


省市县各级协同促进电力供需平衡。

部署推进跨区域、省级、市(县)级、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充分挖掘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和需求侧资源,提升电力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

省级层面,要因地制宜确定电源合理规模与配比,完善市场准入、调度运行、电网接入等机制,推动示范项目取得实效、逐步推广。

市(县) 级层面,梳理城市重要负荷,视条件开展坚强局部电网建设,保障清洁可靠用能;园区级层面,重在落实“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建设支持分布式电源开发建设和就近接入消纳。


(二)“政产驱动、试点先行”的地区生产低碳发展路径


1、因地制宜,根据主导产业推进区域生产绿色转型


政府引导,根据主导产业特色,因地制宜推进生产低碳化转型。

对于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金融、商贸、文旅、数字技术服务等服务企业碳排放总量小强度低,应率先探索零碳园区、零碳社区、零碳建筑建设,发展绿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

对于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应平衡好碳排放和产业发展间的关系,重点加强两高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领先地区可探索推进零碳车间、零碳工厂建设。

对于农业为主导的地区,需高效利用耕地、水等资源,加强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全产业链绿色化转型,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

加强跨区域生产低碳化协调合作,围绕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率先探索建设“双碳”产业协同合作示范区,促进不同地区减排降碳,发挥空间联动效应。


2.围绕共性,抓好四大关键实现行业企业生产降碳


市场主导,围绕总量、结构、技术和管理四大关键实现行业、企业生产降碳。

一是抓总量,健全企业数字化监测体系。以能耗排放在线监控作为企业上产能的基本要求,摸清行业能耗底数,强化产能总量监测,防止产能过剩。

二是抓结构,调整生产环节和重点行业用能结构。引导企业加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电力使用; 通过跨行业数据共享,支撑跨产业产能置换。

三是抓技术,提升全流程绿色化水平。加强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行业生产工艺、降碳设备、新材料等绿色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生产全流程综合能效。

四是抓管理,提升企业自身和上下游企业间数字化碳管理水平。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企业碳排放监测、核查核算、产品碳足迹跟踪,服务行业企业碳数据和碳资产管理应用,支撑碳交易活动。


3.试点先行,以产业园区为抓手加强绿色循环发展


以产业园区为试点,率先推进产业集群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一是以园区试点推进绿色循环体系建设。各地可鼓励园区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绿色园区、循环化改造园区试点,在园区内开展碳排放评价。

二是支持产业园区开展绿色低碳公共设施改造。引导园区开展绿色低碳公共设施改造,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集中供气供热、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

三是完善园区产业循环体系。以园区为单位完善循环产业链条,鼓励园区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建材绿色化。





来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




END

天鹤物联

让连接更简单,让梦想能实现



上海天鹤聚焦于办公楼宇、工厂、医院、酒店、园区等用能安全和数字化节能改造控制。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统一采集和场景化的算法分析,对办公楼宇节能减碳,中央空调系统和空压机系统节能改造,配电房安全监测等进行精细化能耗监测和管理控制,旨在满足用户实时智慧监测、节能减碳、安全运维、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管理需求.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天鹤节能研究院